北京总部(全国通用)
400-090-3910
上海分部
13911340419
广州分部
13161766437
融资租赁行业喊了这么多年狼来了,但在今年经济周期和监管(政治)周期的大背景下,叠加现实资产荒的倒逼(资产确实荒/慌的一逼),可能使得行业不得不开始走向转型分化之路,战略定位的不同也会使得不同背景的公司分道扬镳,渐行渐远,但最终都会各得其所。
我们终将何去何从
到底是姓“融资”还是姓“租赁”,这个问题自中国融资租赁诞生之日起,就摆在所有租赁行业从业人员面前,而且这个问题与牌照的关系很暧昧,所以导致很多非金融机构背景的主体会主动寻求“金融租赁”牌照,希望借牌照优势证明根正苗红,从而获得融资上的便利。相反,一些强信用背景的主体又会主动寻求“融资租赁”牌照,在对自身融资能力充满信心的基础上,更希望在牌照监管外,获得业务上的便利。
总结下来,无论是“金融租赁”还是“融资租赁”,大家都想着方便、便宜的去拿钱,干最不受监管约束的业务,所以“非银机构”的发展史,都是赤裸裸的监管套利史。法无禁止皆可为,监管无约束的,都可以悄咪咪的干。信托如此,P2P更如此,但监管也不傻,更不瞎,只是事儿要一件一件的干,牌照要一个一个的整顿,排序标准,姑且参考:人民群众相关性,规模大小,是否与国家战略相悖等指标。所以,不找普通群众借钱,不偷偷给房地产输血,光明正大的服务老少边穷,规模尚且可控的租赁行业,排序就比较靠后了。
排序虽然靠后,但该来的还是会来,原因无他,因为前面该办的都办差不多了(除了村镇银行偶发的抢了一下戏),轮也该轮到了,这也是为什么会密集的看到来自于银保监(对金租)和各地金融监督管理局(对商租)的政策关怀,至于未来会怎样,只要看各自爸爸监管下面的牌照功能和属性,就可知其未来。
向左走:拥抱监管,闷声赚钱
对于金融租赁公司和少部分商租公司来说,未来的路径还是要走持牌,拥抱监管,监管也会承认其融资的功能和属性(可参考蚂蚁金服等去拿消费金融牌照)。
从定位上说,金融租赁公司将类似于“消费金融公司”和“汽车金融公司”,是具备专业属性的金融机构,就差改个名字叫“设备金融公司”(臣妾不愿意啊!!)。在监管看来,这三类公司将作为专业类金融机构,分别服务于消费,汽车和设备三大类场景,所以“物的属性”将是未来监管的重点,也是业务开展的重要落脚点。
至于哪些商租会纳入,监管评级大概率将成为重要参考,规模倒不会成为主要考虑因素,因为回归以设备为载体的业务规模,大部分租赁公司资产规模会收缩(有点信托公司每年压缩20%融资性信托规模的意思,且头部的消费金融公司“招联消金”和汽车金融公司“上汽通用”的规模都只在1400亿,现在部分头部租赁公司的规模都是伪规模),同时,融资租赁行业的资产构成主体,也将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债务违约的大背景下,被替换或被放弃。
向右走,拥抱市场,寻求估值
对于大部分商租公司,未来的路径还是走专业,拥抱市场。作为地方金融组织,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,融资放贷属性将被极大遏制。
与融资租赁同类型的组织还包括“小贷公司,典当行,融资租赁公司,商业保理公司,区域性股权市场,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”。其中前5类,对应于中小企业的几类可融资资产,分别是信用(小贷,区域性股权市场),固定资产(典当),设备资产(融资租赁)和应收应付(商业保理)。后2类,则对应于金融服务中的两个核心环节,分别是风险(融资担保)和资产处置(地方AMC),但其本质,都是地方金融组织,落脚点在地方(中小微实体经济)和服务两个方面。
在此背景下,牌照属性将极大弱化,以“租赁”和“保理”为例,将回归到这两个舶来品的本来属性,分别对应“设备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”和“应收应付账款的账期管理”,最终将围绕设备资产和供应链,去讲一个“产业上下游闭环”的故事,而在这其中,无论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,都只是其中融资服务实现的一个环节。
成为优秀金融机构的路径
作为未来之一,成为一家放贷机构,将会成为90%以上融资租赁公司的首选,但对于如何成为一家优秀的放贷机构,大部分租赁公司其实是缺乏经验的,毕竟行业发展到现在,还没有解决姓“融资”还是姓“租赁”的问题,所以,我们更多可以参考放贷行业的祖师爷“银行机构”的做法。
在这里以“兴业银行”为例,因为兴业银行的战略和策略表述,是我见过的银行中,最直白和最接地气的,通俗易懂,我们先来看兴业银行基本数据。
1、行业地位
在全球银行1000强中按一级资本排名第16位,系统性重要银行分组第四组。
2、关键数据
2021年归母净利润达到了826亿,净息差2.29%,成本收入比25.68%,不良率1.1%(这几个指标分别对应了放贷业务的几个核心成本,分别是融资成本,运营成本和风险/坏账成本),另外其非息净收入占比达到34.15%,全年ROA达到1.02%,ROE达到13.94%,当然,跟零售之王招行比起来还有差距,但招行以财富管理见长,与融资租赁行业存在一定差异。
3、战略表述
“商行+投行”战略,以客户为本、商行为体、投行为用。说白了,以商业银行业务为基础,找客户,做流量池,以投行业务逻辑寻求价值最大化。
4、战术执行
“四个大于持续兑现”,分别是:①“集团表外资产增速大于表内资产增速”,②“绿色融资余额增速大于对公融资余额增速”,③“非息净收入增速大于利息净收入增速”,④“子公司营收增速大于母行营收增速”。
上述四个大于,简单,明确,可执行。简而言之,就是四点,“撬杠杆,做特色,增非融,拓产业”,做到以上四点,保你有较高的ROA和ROE。
但现实情况上,我们大部分租赁公司业务同质化严重。以传统业务为主的,就四大事业部:地方政府事业部,央国企事业部,上市公司事业部和新能源事业部(这两年新加入的)。说创新业务的,就三大事业部:零售事业部(车辆),小微事业部(小微)和供应链事业部(核心企业),资产配置的特点不显著,更谈不上撬杠杆,增非融和拓产业。
当然,也有个中翘楚,围绕上述几点,做出特色,做出成绩。比如某村租赁,背靠股东背景,就是“投行为用”的代表。某苏租赁,厚积薄发,做出了“零售领先”的资产特色。某东租赁,一直在非融和产业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耕耘和探索。
所以,在未来几年,融资租赁行业将逐步完成融资和租赁的分割,部分租赁公司会拿到入场券,成为合格的持牌金融机构。其中,一些战略定位清晰,战略定力强的先知先觉者们,终将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。
成为优秀产业服务机构的路径
这个方向,目前来看,不会成为多数租赁公司的主动选择,但必将成为部分租赁公司的唯一选择。客观上,看资本实力,主体信用,毕竟拿牌照和受监管,都是排着队的。主观上,看战略定位,看股东意愿。
产业服务机构的方向,融资租赁不是核心环节,只是其中一个环节,最终目的还都是借助融资租赁的融物属性为跳板,深入产业,按此逻辑展开,主要的方向有两个,也分别代表目前产业垂类平台的两种典型打法。
一、围绕“设备”,做设备资产管理平台
这个方向是融资租赁的本源,也是国外融资租赁公司的主流玩法,目前转型占比也最高,即“回归设备自身属性,基于设备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,围绕设备开展融资租赁(FL),经营性租赁(OL)和出租(Rental)等业务”。由于融资租赁公司从业人员,多数为金融出身,主动转向实体经营的很少,倒是越来越多的设备租赁公司和运营公司(Rental),逐步抢占融资业务(FL+OL),毕竟融资业务当下赚钱相对容易。
这个方向还是跑出来不少高估值的公司,讲故事的关键词也是围绕“共享”和“DaaS(设备即服务)”两个方向,但本质都是设备运营公司。已经跑出来的赛道包括:高空作业车(对标的是美国联合租赁,头部格局已成),IT设备(某点和某熊,都在寻求香港上市,估值均在数十亿),自动售货机(某宝)等。这个方向的主要问题是“重资产,低毛利”,在劳务服务价格未提升前,闭环深耕话语权未形成前,还有一段路要走。
二、围绕“行业”,做垂直产业互联网平台
这个方向是在融资租赁原有产业客户群基础上的外延式拓展。融资租赁不同于传统银行,作为非标融资的主体,贴近一线客户,以早期行业龙头为榜样,较多的后进者都是按行业划分事业部进行业务开展,从而积累了比较深厚的行业深耕经验,同时,部分租赁公司的股东本身来自于产业,具备很多公司所没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理解。所以,以垂直行业客户为基础,深耕细作,也是未来的主流方向。
这个方向目前的实践比较多的在车辆领域,车辆作为最主流的租赁物,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是其中一条路径,另一条路径则是围绕车辆终端客户做闭环。如购车,保险,增值服务,如ETC,油卡等(围绕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,典型代表如某谷和某桥)。这个逻辑均是以客户为主体做闭环,这个方向的主要问题是闭环构建难度极高,因为选择客户群大的市场,闭环难度很大,核心竞争力不强。好做闭环的,竞争壁垒确实高,但客户群规模小。
上述以设备为基础和以行业客户为基础,均是目前产业闭环构建的主流方向,融资租赁由于融物和服务产业客户的属性,在垂直行业这方面有先发优势,是租赁公司的转型方向,也是租赁从业人员的转型方向。
互融云融资租赁系统是一款高端融租业务管理系统,集融资租赁客户管理、立项申请、资信评估、业务运营、风险管理、财务核算,租后监管等一站式业务管理模式,支持直租、回租、经营性租赁等业务模式的融租业务信息化管理平台。在满足基础服务的基础上,倾力打造规则引擎,覆盖业务全周期全场景的业务开展配套接口,全程通过可视化流程管理,智能数据决策分析、强大的风控体系让您的业务更智慧更高效。帮助企业完善业务、合理规划管理、智能风控、减少贷款坏账率,降本增效。基于银行系统架构设计,功能全面,多终端覆盖,集PC+APP(android/ios)全终端产品于一体的系统服务。
适用行业:
互融云融资租赁系统不仅仅只局限于设备,同时也适用于基础设施、船舶、航空、汽车等其他行业
本文标题:【融资租赁行业将走向转型分化之路】
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hurongyun.com/article/detail/15627.html 转载请带上链接
了解更多产品信息,详见互融云官网介绍内容